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王阳明与龙岗书院

王阳明与龙岗书院

关键词:王阳明,龙岗书院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县旅游文体广电局办公室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zxw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46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 据有关史料记载,全国有龙岗书院四个,但是开办时间最早,知名度最高的龙岗书院,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王阳明先生所建。该书院位于今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的龙岗山上,这地方当时是山峦叠嶂,荆棘丛生,蛇虺魍魉横行,蛊毒瘴气弥漫之地。当地人多是原住彝、苗少数民族,语言外地人很难听懂,可以互相通话的只有少数几人,都是从中原地方来到这里的。王阳明被贬谪后,经过千辛万苦才到龙场,开始时在玩易窝洞内专心从事对《易经》和程颐、朱熹理学思想的研究,日夜在这里端居静坐,以求得内心澄清静默,早晚苦苦用心思考,终于在一天晚上半夜时分,突然深透明白领会“格物致知”(接触了解事物是获得知识和方法)的根本意图,首次建立了“知行合一”(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)的新学说理论,并默记《五经》中的话加以证实,完全吻合他所创立的这一思想理论。
      王阳明的这一学说思想建立后,便移居距玩易窝3公里的龙岗山“东洞”,将东洞更名为“阳明小洞天”,在洞内开始授徒讲学。当地居民看到洞内阴冷潮湿,便帮助他砍树割草,在洞左侧修建一栋小茅房,各位门生听说后都到阳明小洞天会集,请求把这里命名为“龙岗书院”。王阳明把这栋茅房根据孔子的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”一语(君子去住的地方,有什么简陋的)而命名为“何陋轩”。由于弟子逐渐增多,讲学规模不断扩大,接着又修建了讲堂、宾阳堂、君子亭。王阳明在龙岗书院里修身讲学,传播文化,讲授他的“知行合一”新学说,当时的情况是“先生与群弟子日讲良知之旨,听者勃勃感触”,出现了“门生颇群集”,“士类感慕云集听讲,居民环聚而观如堵”的盛况,听讲者多时达百十人。他在龙岗书院提出以“立志、勤学、改过、责善”作为学规,向弟子们系统地阐述他的教育思想。他以在流放的边荒之地讲学为最大快乐,对弟子讲学时是“讲习有真乐,谈笑无俗流”。王阳明在龙场的弟子,都是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,他对门生说:“批改课文作业内容和讲授题目不是我的任务,我主要研究事物深奥微妙地方,启发你们,使你们领会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事物发展的规律。”王阳明在龙岗书院的弟子除贵州的陈宗鲁、汤伯元、叶子苍等几十人外,还有远道从湖南常德前来龙场问学的蒋信、冀元亨等人。
      当时的龙岗书院,讲学气氛活跃,内容新颖,知名度很高。当时的贵州按察副使毛料和提学副使席书在贵阳修复“文明书院”,先后请王阳明到贵阳讲课,第一次毛科请他,他因有病很客气地推辞了。1509年11月,他接受了席书的聘请,多次到贵阳文明书院,主讲他的“知行合一”新学说,在文明书院,他又有一批授业弟子,后又有私淑弟子孙应鳌、李渭、马廷锡等。龙岗书院的创办,培养了许多人才,对推动和发展贵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业,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      在王阳明逝世后,书院主要作为纪念、祭祀、瞻仰之用。为了书院讲学和祭奠活动互不影响,清乾隆五十年(1785),由修文知县秦睿另建龙岗书院于县城察院坡永安屯山巅(今修文中学);五十三年(1788),知县宋铎捐出廉政银,扩修阳明祠五间,二门二间,头门三间,两廊斋舍六间;继后县人喻彦圣又募修围墙,甬壁甬道。在当时,书院尚无束修膏火。道光八年(1828),知县觉罗崇兴补修书院,知府色卜星额拨蜈蚣桥雨花寺田一份,租米九挑,折银二十两给书院作为束修;十一年(1831)又拨田租应缴银六十一两七钱、米三石八斗,杂粮四斗、谷四石多,以资助书院作为义学公费;咸丰、同治年间,因接连遭受战火,书院房屋建筑部分损坏倒塌;同治十年(1871),知县刘侣鹤变卖绝户产业进行培修,借作县公署办公;光绪元年(1875)恢复书院,二年(1876)修文知县李祟峻题“阳明学舍”匾于讲堂,另题有楹联两幅,一为“修邑曾来大理学;文坛定有飞将军”。一为“书院此开先,合全黔学校如林,仰溯龙岗崇正脉;贤关今在望,看四壁云山结彩,旧题鸿笔振斯文”。两楹联分别挂于讲堂和营门,又撰书《龙岗书院讲堂题额后跋》,刻碑立于讲堂前,其内容为;
      黔中之有书院,自龙岗始也;龙岗之有书院,自王阳明先生始也。先生示诸生句云:“解课讲题非我事,研机悟道是何人?”又教条四事:一日立志,二日勤学,三日改过,四日责善。噫!先生之所以为学与所以为教,尽此数言矣。顾念先生谪官驿丞,非有师儒之责;且其时,龙场尚属獉狉,先生慨然阐性道以牖人心,而夷俗己变,文教以兴。我朝康熙中置县以来,圣教涵濡二百余载,奇人伟士,先后辈出。先生之流风余韵,可谓远矣。今年春,峻以菲材承乏兹土。前此咸同之间,叠遭兵燹,幸今大难初平,惜乎人民百不满十,然而弦歌之声不绝于耳,自非先生之教深入人心,其能历久弗衰,迭经大乱而犹不变也哉!书院稍稍颓坏,葺而兴之。登斯堂也,景仰前贤,无殊亲炙。大道之归,庶有人乎!是在教者,守先生之学以为教;学者,守先生之教以为学。
      光绪二年秋八月临武李崇峻谨识    金筑向有勋  镌识
      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知县曾沛霖又就地筹款培修,改书院为修文小学堂;三十二(1906)知县杨泳裳改设官立高等小学堂,更名为初高级两等小学堂;三十四年(1908)又改为修文县龙岗小学。民国三十年(1941),修文中学与龙岗小学互换校址,又为修文中学;三十四年(1945)一段时间,被国民党青年军占为野战医院,于第三年恢复为修文中学,迄今仍是修文中学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城垣校门上还有兰色碎瓷片嵌成的“旧龙岗书院”五个大字。解放后,修文中学将有原龙岗书院砖木结构建筑陆续拆除,建成新的校舍。由此,修文有明代龙岗山和清代察院坡两个“龙岗书院”。
      龙岗书院在县城察院坡永安屯另建讲学,但阳明洞的龙岗书院一直保留着。明嘉靖三十年(1551),巡抚贵州监察御史赵锦在阳明洞龙岗书院紧靠北面修建阳明祠三间,在中堂供奉阳明先生师位,祠门上仍题“龙岗书院”,巡抚都御史张鹗翼,廉使张尧年、参政万虞恺、提学副使谢东山等共同祭祀,罗洪先撰写了碑记。后在清代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光绪年间及民国年间多次维修、改建、重建,有何陋轩、君子亭、宾阳堂、王文成公祠、正殿、仓圣宫、元气亭等建筑,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和官员到这里来拜谒游览,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摩崖碑刻和诗文,清光绪癸卯(1903)年,日本清宫宗亲、冈山源六和高山公通、金子新太郎等到龙岗书院瞻仰阳明先生遗迹,在阳明洞内刻有“阳明小洞天”摩崖一幅,回国后请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题诗一首:“忆昔阳明讲学堂,震天动地活机藏。龙岗山上一轮月,仰见良知千古光。”并刻成石碑运到龙岗书院安放,后因交通不便,改立于贵阳扶风山阳明祠。以上这些,都是研究龙岗书院的可贵历史资料。
      阳明洞的龙岗书院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受到一些破坏,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,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,县文物管理所引进日本将来世纪国际财团无偿捐资50多万元,重塑王阳明先生铜像于正殿,恢复了匾额、抱对及碑刻,1999年新建了王阳明纪念馆,布置了王阳明史迹陈列展览,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近十几年来,已在这里多次举办国际阳明学术研讨会和国际阳明文化节,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到这里来观瞻及进行学术交流活动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